新华社发(杭兴微 摄)↑6月24日,小朋友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的网络安全科技馆参观体验。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杨文丽曾在沿海打工多年,2017年返乡创业做苗绣,2022年公司产值已达到180多万元,带动全村20多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碰到复杂的绣片,需要一两天才能提取完成。

在贵州,一些地方还将与苗绣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振兴崭新名片。她用蜡染土布做封皮,绣上一个苗绣图案,可以卖到120至150元一本。2006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皱绣、破线绣、打籽绣……在贵州,有20多种苗绣绣法。巧手针功夫,创造锦绣新生活这款包包款式新颖,背着轻便,很好搭配衣服,姐妹们考虑一下……乌江之畔,峡谷壮美。
近年来,在工信部项目支持下,贵州对苗绣数字化保护、开发、应用进行研究,统筹搭建两库一平台,即苗绣素材库、苗绣绣娘数据库和全球设计师开放平台。苗族姑娘们在参加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姊妹节盛装巡游(2021年4月25日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
地之不存,粮将焉附?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告诫道:耕地红线是终身追究的,退休了也得追究。农田必须是良田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护住耕地、提升耕地质量,我们的饭碗就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推广盐碱地改良技术、扩大旱碱麦繁种面积……如今的沧州正逐步构建起适应盐碱地特点的区域农业生产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新征程上,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这是不能再低的底线。一寸一寸地查,一村一村地改。
在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种粮食,要么建养殖场,要么是种花卉果木,那么粮食怎么办?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为此,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这些年,我先后对清理整治大棚房、违建别墅、乱占耕地建房和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提出要求,有关部门打了一套组合拳。针对13个粮食主产省份和5个耕地保有量较大省份,自然资源部今年的卫片执法工作将开展两次耕地范围全覆盖亚米级遥感影像监测。
谈到耕地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截至今年4月16日,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14亿亩,连续两年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净增加。

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耕地面临一系列挑战。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坚定意志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保留了政策的韧性。今年,河南已整改2019年以来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14.5万亩,整改率为90.08%。问题的存在,折射出思想上的偏差、责任上的漏洞、管理上的宽松软,也促使主产区省份将耕地保护问题列入了主题教育问题清单。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他指出,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截至今年4月16日,自然资源部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将耕地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已在全国28个省区市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建立了446个试点。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以全局视野、战略思维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其核心要义在于珍惜资源,依靠科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两会下团组时所说,像我们这样的大国绝对要靠自己到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农田就是农田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崽卖爷田心不疼。自2020年国务院印发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文件以来,违法违规乱占耕地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但此类现象仍有存在。
△2022年9月2日,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内的稻田画。地之不存,粮将焉附?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在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数量、质量、用途三个维度阐明了耕地保护工作的核心要求——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把现有耕地变成沃野良田,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良田粮用。这些年,我先后对清理整治大棚房、违建别墅、乱占耕地建房和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提出要求,有关部门打了一套组合拳。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推广盐碱地改良技术、扩大旱碱麦繁种面积……如今的沧州正逐步构建起适应盐碱地特点的区域农业生产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问题的存在,折射出思想上的偏差、责任上的漏洞、管理上的宽松软,也促使主产区省份将耕地保护问题列入了主题教育问题清单。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如何保护耕地?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新征程上,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以全局视野、战略思维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其核心要义在于珍惜资源,依靠科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此,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2023年6月15日,在广西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石墨村,村民在高标准农田里采收豆角。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耕地作为一种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资源,跟其他资源不同,不能当作一般性商品对待,更不能简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 |